



為害癥狀:主要為害莖部維管束,在作物花期或結果期開始發病。病初植株下部葉片開始發黃,并向上發展,植株中下部葉片在中午時萎蔫,早晚恢復正常,隨病害發展,植株中、上部更多葉片開始發病萎蔫,但不脫落,至最后全株葉片萎蔫發黃,最后整株枯死。剖視莖、葉柄及果柄,可見其維管束均呈褐色。
發生規律:土壤濕度過低或過高。表土層淺,底土層板結,透水性能差的田塊發病重。連作地,移栽或中耕時傷根多,植株生長勢弱的發病重。酸性土壤及線蟲取食造成傷口利于本病發生。
防治方法:(1)種子消毒。用0.1%硫酸銅浸種5分鐘,洗凈后催芽播種。(2)農業防治:與非茄果類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。發病初期要及時拔除病株,帶到田外深埋或燒掉。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,配方施肥,適當增施鉀肥。 (3)物理防治。高溫悶棚,利用夏季土地休閑期間,每公頃施入7500~15 000g石灰,進行耕翻灌溉,把土壤調整為微堿性,然后將大棚覆蓋后密閉,選擇晴天悶曬增溫,可達60~70℃連續高溫悶棚5~7天,可有效殺滅土壤中的多種病蟲害。(4)化學防治。床面用50%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8~10g/m2,加土4~5kg拌勻,先將1/3藥土撒在畦面上,播種后再把其余藥土覆在種子上。發病初期,可噴灑50%可濕性粉劑多菌靈,或36%甲基托布津懸浮劑 500倍液。此外,可用10%雙效靈水劑 或12.5%增效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200倍液灌根,每株灌對好的藥液100ml,隔7~10天灌1次,連續3~4次。